2025/04/24 10:02 PM

2025最新「焦慮與癌症」研究:雙向關係的實證發現與未來趨勢

2025最新「焦慮與癌症」研究:雙向關係的實證發現與未來趨勢

Article cover

目錄

引言

「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:壓力越大、焦慮越明顯,會不會把身體逼出癌症?又或者,確診了癌症之後,焦慮情緒是不是會加劇?」其實,這些擔憂並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,越來越多實證數據顯示,焦慮與癌症之間不僅存在某種關聯,而且還可能是雙向影響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提供的最新統計,每年全球新增超過一千九百萬例癌症確診,並造成約一千萬人死亡。同時,焦慮相關的研究也發現,在各國人口之中,焦慮症狀的盛行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(如 PubMed 數據可查)。如果焦慮情緒與癌症風險息息相關,那麼瞭解它們之間如何互相影響,對於預防、治療以及心理支持都有重大意義。

本文將聚焦一項回顧自2003至2016年、在台灣進行的大型世代研究,說明焦慮與癌症之間究竟呈現了哪些驚人的雙向關聯,以及這些結果對我們有哪些重要啟示。無論你是想守護自己、關心家人的一般民眾,或是健康領域的學生與研究人員,都能從本篇文章中獲得有用的資訊與提醒。

CancerFree

研究亮點

你可能不知道:從大數據看焦慮與癌症的早期線索

這項研究採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龐大樣本,區分「已確診焦慮的人群」以及「已確診癌症的人群」,再與對照組進行長期追蹤。你可能不知道,其實在如此大規模的人口分析中,我們更容易看出一些潛伏的疾病線索。舉例來說,如果焦慮患者後來罹患癌症的機率顯著偏高,代表焦慮很可能不只是「心理壓力」而已,而是與身體特定機制有連動。

尤其在這份資料裡,研究者發現焦慮患者在之後確診甲狀腺癌、皮膚癌、攝護腺癌、鼻咽癌、腦瘤、泌尿系統癌症、乳癌肺癌等特定癌症時,風險較對照組顯著增加。其實這些特徵,早就藏有線索:焦慮時,可能誘發大腦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變化;再者,若伴隨不健康的生活習慣(例如長期失眠、飲酒、吸菸),就更容易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或免疫功能失調的狀態,久而久之,潛藏的病變風險也同步累積。

以下以「焦慮族群」對應「癌症風險」的部分資料為例,整理成一個簡單的表格,讓大家能更直觀地看出差異:

癌症類型 焦慮族群 罹癌風險比(AHR) 備註
甲狀腺癌 約2.13倍 甲狀腺功能失調可能與壓力、焦慮互相影響
皮膚癌 約2.10倍 焦慮降低了防護紫外線的意識與行為
攝護腺癌 約1.97倍 高焦慮者常忽略篩檢或因心理壓力延誤就醫
鼻咽癌 約1.84倍 焦慮可能使免疫系統對病毒或病原體的防禦力下降

其實這些特徵早有端倪:癌症診斷後,焦慮風險也上升

接下來,研究人員又反轉視角:如果先確診了癌症,是否也會讓人更容易得到焦慮?結果顯示,這個雙向關係同樣存在。也就是說,除了焦慮患者往後得到癌症的風險偏高,反之,癌症病患患上焦慮的機率也顯著較一般人高。

在這個部分,統計數據也顯示,鼻咽癌、白血病、甲狀腺癌、口腔癌等病患出現焦慮失調的機率最高。有些人一發病或接受治療便感到恐懼、煩躁,不但直接影響生活品質,也可能提高他們放棄或延誤治療的機率;在面對慢性病程或長期復發風險時,心理壓力更是堆積如山。

以下同樣以「癌症族群」對應「之後出現焦慮失調」的數據為例,一覽無遺:

癌症類型 後續焦慮風險比(AHR) 備註
鼻咽癌 約2.12~3.12倍 臉部構造變化、嗅覺與外觀的改變易造成病患心理壓力
白血病 約2.07~2.54倍 化療、骨髓移植等侵入性治療常帶來極大心理衝擊
甲狀腺癌 約1.89~2.34倍 頸部手術、荷爾蒙變動導致情緒波動及外觀焦慮
口腔癌 約1.69~2.04倍 手術影響進食、言語及外貌,自信心及社交生活受影響

對於癌症患者而言,焦慮並非單純的「附加症狀」,而是會加劇疼痛與不適感,間接影響生存品質及整體預後。由此可見,焦慮與癌症似乎有著緊密而複雜的雙向關係。

挑戰與未來發展

這項研究固然提供了相當完整且明確的數據,但在實務中依然面臨不少難題:

  • 第一,臨床判讀敏感度有限:在大型數據裡,許多患者的診斷只依賴現有的門診或住院紀錄,可能忽略了較輕微、尚未就醫的焦慮症狀,也有可能錯失更早期或非典型症狀的記錄。
  • 第二,樣本與社會背景差異:研究以台灣人口為主,若擴及其他地區或不同族裔,其醫療可近性以及社經因素皆可能導致風險估計出現變異。
  • 第三,模型普及度仍不足:雖然已建立可預測「焦慮後發癌症」和「癌症後發焦慮」的模型,但在臨床上仍需要更多落地應用。特別是如何把這些分數或風險指標嵌入日常篩檢或病房照護中,仍有強化與最佳化的空間。

未來,如果能進一步整合基因檢測、免疫標記檢測或其他先進工具,就有機會在初期即識別出高風險人群;在臨床照護上,也可同時監測癌症病程與患者心理健康狀態,提早介入並提供心理諮商或藥物調控。如此不但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,也能在精神與身體健康間取得更好的平衡。

結論

綜合上述,本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突顯焦慮與癌症之間的「雙向風險」。對於已確診焦慮的族群,如何有效降低自身發展成癌症的可能性;對於已確診癌症的病友,又該如何調適焦慮情緒,都是臨床與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。

想要降低這兩大健康顧慮帶來的壓力,建議民眾不妨採取以下步驟: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、減少菸酒等可能拉高癌症風險的習慣,並適度運動、放鬆心情。一旦出現焦慮訊號,也應主動諮詢醫師或身心科專業人員,及早介入為上策。

行動呼籲:若你也擔心這樣的風險,「定期檢查、遵循醫囑」是最穩妥的選擇。定期身體檢查確實可以協助及早篩查癌症,並在必要時得到正確的醫療建議。同時,不要忽略心理層面的照護,一旦感到焦慮指數飆升,也應盡快與專業人員討論選擇最適合的解方。

Reference

以下提供本研究的原始論文連結,以及其他可供查詢的權威性醫學或學術來源: